安溪茶记

采风,由《小说选刊》同安溪县文联组织,一众人于是来到素以“中国茶都”闻名的安溪。但凡喝茶的,鲜有人不晓得安溪,中国乌龙茶之乡嘛,铁观音发源地嘛,中国茶业第一县嘛。
行程只有二日,然在安溪,在西坪,在月寨,在泰山楼,在尚卿乡,在湖头镇,喝了多少遍茶呢?不记得!
总之到一地,坐下,便开始喝茶。工夫茶,讲究,有仪式感,使人于慢慢啜饮中对茶生出同茶汤一样醇厚的敬重。喝的多是铁观音,这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的茶种,是乌龙茶大类中的上品。何况,安溪是铁观音的原乡,是每一个安溪乡民的骄傲。


在中国,真正爱茶同懂茶的人,是有圈子的,圈子里的人,被称为“茶客”。我不是茶客,虽然我每日离不开茶,但说到懂茶,确是十足的门外汉。就像我不懂酒一样,然而我舌尖的味蕾,什么是好酒,什么是好茶,终究还是品得出的。在安溪,每到一地,所喝到的铁观音,无论是清香的,浓香的,陈香的,我舌尖的味蕾皆告诉我,这是好茶。醇正,浓郁,雅韵沁心,回甘中齿颌间涨出兰花一样的馥香,令人神往。
一面品茗,一面就听泡茶的老乡谈茶。在安溪,你随便遇到一个乡民,都能跟你谈茶,娓娓道来,如数家珍。当然谈得最多的,是铁观音的起源。铁观音发祥地在西坪,这是世所公认的。然在尧阳村同松岩村,却存着“王说”与“魏说”两种起源说法。前者的代表人物是王仕让,后者的代表人物是魏荫。前者与乾隆皇帝有关,后者与观音菩萨有关。两种传说皆有趣生动。王家同魏家的后人,皆将母本保护起来,立碑建亭,供之如神。我们在王姓族人家中喝茶,听的是“王说”,在魏姓族人家中喝茶,听的是“魏说”。又将两株母本都瞻仰了。皆好,皆信。
但人有取舍,并不一律。在最后一日下午的座谈会上,轮到张者发言,他就说,魏说真是一个完整生动的故事呵,基本上不要怎么改动,就可以拍出一部好电影来!
印象里,关于茶,尤其是关于一个茶的品种的电影,似乎还未见到过。如果按张者说的,将“魏说”拍一部铁观音起源的故事片,或者对铁观音品牌美誉度的传播,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也未可知。
我们爬上月寨,我跟龙冬一起四处东张西望,走进一间瓦房,外头艳阳高照,屋内光线幽深。黑咕隆咚里坐着一位老者,慢慢起身,咕哝着低沉的闽南话,半天才听明白意思,原来是叫我们进来,坐,喝茶。
喝茶,喝铁观音,就是安溪人的待客之道。
我们在尧阳村王仕让后人的堂屋里喝茶,县文联的人把纸墨拿来,叫我们留点“墨宝”。采风团长徐贵祥命我画张画,我就在四尺对裁的条幅下端画了把茶壶和斟满茶汤的杯子,上书四个大字:好茶待客。然后采风团里的每一个人,在画上签上自己的名字,以作纪念。
晚上,我们在魏月德家中吃饭。魏月德住在山顶,堂屋外,天光云色,一片墨蓝。堂屋通亮,摆下两桌酒席。吃饭之前,当然是喝茶,喝老魏自己种的铁观音。他说,你们在外头,吃不到这么纯正的好茶。我也以为是。老魏善谈,侃起茶经,口吐莲花。他是唐朝一代名相魏征的第36代后人,也是魏荫的第7代子孙。他居然育有四个女儿,三个儿子。他赠给了团长徐贵祥两个金属的小筒,里头装的,是最上等的铁观音。徐贵祥顺手递给旁边的人拿着。但他忘了是递给了谁。
告别安溪的时候,徐贵祥念念不忘魏月德赠给他的那两筒茶,在微信群里留语音,切切而悻悻,说哪位拿了,请璧还给他。